万里长城是我国标志性建筑物,名扬国内外,蜿蜒而走,波澜壮阔,诉说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几千年的历史。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地图上的长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周王朝为了防止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就是源于此。」
我国最早的长城应该是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楚方城”。《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据记载,楚国为了防止郑、秦等国侵入,公元前7世纪在如今的南阳市方城县北边修筑了长城叫做方城,(方城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别名裕州)位置在方城县独树乡黄家外大关口。旧县志所称方城山,即指此。大关口西有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和香布袋山诸峰;其东有黄石山西麓之擂鼓台、北岭头和尖山诸峰,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称为“大关口”。」
最早的长城——楚方城
随着楚国修筑长城的举动展开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是主要由秦赵燕三国修筑,用以防护北方游牧民族。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北长城图
至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帝国的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据记载,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后修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
秦长城的修筑保障了当时边防的稳固,给中原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就像《过秦论》中所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秦长城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图
汉朝初时,因长城年久失修,导致匈奴不断侵入,烧杀抢掠,后至汉武帝登基,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汉长城图
隋朝时为了防范漠北突厥的南下袭击和掠夺,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隋文帝和隋炀帝)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隋长城图
据学术界认证,唐朝是没有修过长城的,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靺鞨而建。」
牡丹江边墙图
到两宋时期,也是有修筑长城的,宋长城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宋长城图
明朝时,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明朝统治的200多年里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长城图
我们大多都知道长城主要目的都是用来巩固边防,保护百姓不被外族侵扰袭击的,但是在清朝,清长城却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
「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
柳条边(清长城)图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大多数都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
现长城路线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