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276年的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我们认知中似乎并不遥远。
我们对清朝最深的影响便是腐朽落后丧权辱国,更有“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的说法。虽然清朝的统治客观上使中国没有赶上近代工业革命的潮流,让中国在近代沦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二流国家,但满清对于中国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贡献。
清朝最大的历史贡献:确立了当今中国的版图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之后,帝国实际控制版图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虽然到了近代被列强侵略,签订了一系列割土卖国的条约,但到民国成立之时,依然还有11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今天的领土基本上都时再清朝时确立的。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北(辽河以北的东北地区)在古代是苦寒之地,到了唐朝太宗时期,中原政权才开始在东北进行羁縻统治。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附,及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供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甚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唐朝初期东北形势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东北设置州府进行羁縻统治,所设州府不仅长官由部落首领担任,世袭罔替,并且还不用向中央上缴税赋。唐朝中央对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相当薄弱,等到唐末中央势微之时,东北地区自然也就脱离了统治,建立民族政权(如契丹)。
唐朝中期东北形势
明朝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之后,迁都北京并对北元朝廷持续打击,最终将东别地区纳入明朝统治范围,但与前朝一样属于羁縻统治,基本上就是在东北设置一个衙门,然后接受当地渔牧民族的朝贡,不进行更深入的统治。这样松散的统治,导致明朝中后期,建州女真直接脱离统治,建立后金(清朝前身)反抗明朝。
明朝在东北形势
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发源于东北,因此在建立政权之后,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上,最终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20年盛京
满清入住中原之后,在东北设置驻防八旗制,成为清朝统治东别地区的主要管理体制。康熙时期,清朝在东北设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为三地最高军政长官治理东北地区,并在各城邑要冲驻防八旗。康熙中期《户部则例》记载:盛京八旗兵丁22816名,吉林八旗兵丁15921名,黑龙江八旗兵丁11692名。
1820年吉林
除本族满人外,清朝还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按八旗制度进行管理。针对黑龙江地区的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97佐领,统一管理;吉林地区的赫哲、费雅喀等族,编入新满洲八旗78佐领;将海拉尔河流域的蒙古人,编入巴尔虎旗10佐领,并移驻盛京。
1820年黑龙江
清朝中期开始,内地汉人开始向东北迁徙,清朝为管理汉人开始在东北地区设置民户州县。州县制度与八旗制度成为清朝管理东北地区汉人与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东北的控制,自中俄《尼布楚条约》后,东北作为中国固有领土获得国际认可。
西域(甘肃、新疆)
自汉同西域之后,成功控制西域成为衡量一个强盛帝国的标准。但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原政权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到了隋朝,野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立志收复西域,但在击败吐谷浑收复河西走廊之后,再也没能更进一步。在唐太宗、高宗两代的努力下,西域才再次回到中原政权的控制下。
唐朝高宗时期西域
然而,唐朝之后,中原王朝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就再也没收回西域。且不说羸弱的两宋,连一代英主朱棣也没能收复,穷极限只能将明帝国的势力扩张到哈密地区。
明朝正统年间哈密地区
清朝在康熙、乾隆、雍正三代的努力下,击败准噶尔,这才彻底收回丢失近千年的西域,设置甘肃、新疆两省(今甘肃省、新疆自治区前身)。
1820年新疆
清朝在新疆设置理藩院主管新疆民族事务,同时设置将军、都统、大臣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各边疆地区因俗设官,形成治理边疆、贯彻边疆民族政策的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民族管理机构。
在军事上,清朝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统领全疆军政、民政事务。同时,为充实戍边军力,增设八旗、绿营分驻新疆南北,并在边境地区设置立卡伦定期巡边。
新疆伊犁地区
清朝治疆政策的实施,使新疆地区处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西部边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和有边无防的状况,从政治上和行政区划上,确立新疆和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蒙古(内蒙古)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两汉与匈奴、魏晋与五胡、隋唐的突厥与回鹘、北宋的契丹、南宋的女真和蒙古、明朝的瓦刺和鞑靼。纵观历史,除了本就是游牧民族政权的蒙元,没有一个王朝彻底消除过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
但满清成功征服了整个蒙古部落,将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全部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如今的内外蒙古。
满人同蒙古人一样,都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早在清朝建立之前的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就积极联合蒙古人,以通婚为手段保持同科尔沁、察哈尔、内喀尔喀五部等漠南蒙古部落(漠南蒙古即如今的内蒙古)的友好关系。到满清朝入关之前,通过分化瓦解、软硬皆施的手段,将漠南蒙古诸部全部纳入清朝统治之下。随后外蒙古喀尔喀部在准喀尔的崛起后,因不敌准喀尔的入侵而归附满清,至此清朝将整个蒙古纳入版图。
清朝根据蒙古各部归附先后划分内外蒙古
清军入关前对蒙联姻政策。后金时期,为加强自身实力积极同蒙古部族联姻结盟,鼓励满清宗室与蒙古王族通婚。1612年,努尔哈赤以“闻蒙古科尔沁贝勒之女甚贤,遣使往聘”迎娶科尔沁部明安之女,随后让自己的儿子迎娶了蒙古扎鲁特部贝勒钟嫩之女为妻,同时扎鲁特部首领内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的小儿子。努尔哈赤通过与蒙古的联姻,建立起蒙满之间密切关系。
皇太极孝端文皇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
清朝入住中原之后,原先平等的蒙满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开始采用分而治之和封禁隔绝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在保留蒙古贵族原有土地和习俗的情况下,根据“去其顽梗,扶其良弱,赐之封爵,界以土疆”的策略,实行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落重新编旗化界,并限制各旗与旗,蒙古与内地之间联系。以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蒙古诸部被彻底分化,使得蒙古地区再难以聚集起强大反抗力量。
青藏高原(青海、西藏)
如蒙古高原一样,青藏高原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置宣政院,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统治西藏地区,明朝也在西藏设置过乌斯藏卫所管理西藏。但这只能算是羁縻统治,既没有派遣军队驻扎,也没有派件中央官员进行有效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常薄弱。
明朝乌斯藏地区
真正意义上的治理青藏地区,是清朝在设置驻藏大臣和青海大臣,订立治藏章程“众建而分其势”;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
清西藏地区
在治藏策略上,建立制约官制,防止地方擅权;扶持达赖喇喇嘛,实行政教合一统治;设置驻藏大臣,总管西藏事务;推行摄政制度,由清朝皇帝册封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对西藏进行政教合一的治理。
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更是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重视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1683年,明郑政权结束,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携台湾地区岛屿海域归附清朝。次年,清朝在台湾地区设台厦兵备道,管辖台湾、厦门地区军政事宜。
1727年,改台厦道为台湾道,设一府三县,管辖台湾及澎湖地区,并常设满汉巡台使,赴台巡查,考察地方形势,监督地方行政,条陈台湾事宜,参与地方治理。
清台湾地区
清中后期,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清朝开始加强海防管理,台湾成为重点建设地区,台湾地区在军事建设、经济发展、新式教育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后来台湾地区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