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直截了当的以南北二字命名的南北战争外,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以南北对决为主调,例如耳熟能详的三国归晋、隋灭陈、靖康之耻、蒙古南下、永乐帝五征蒙古、解放战争等等,而这一列名称中除去明朝,就清一色的以北方完胜南方而告终。
难道南方人战斗力真的弱于北方人吗?这需要从许多角度来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
(一)地理
北方关隘很多,便于防守,再加上北方地势高,山川凶险,易守难攻。而江南水乡则是河网密布,最多靠水来防守,根本没有什么天险,过了淮河、长江就是一马平川。
在数次的北伐战争中,除去可以利用科技手段的民国,南方势力很难做到步步为营,淮河到黄河一带基本无险可守,常常有发生今天打下的城市明天就丢了的事情。
所以若要完成北伐除了刘裕那样气吞山河万里,饮马黄河,就剩诸葛亮七出祁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最终被耗光国力。
刘裕北伐
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它不仅是气候上的分界线,也是地理上的分界线。
东晋名将桓温、谢玄在半身与北方政权的交缠中总结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针,即:守江必守淮。
对于所有以“划江而治”为核心的江南政权而言,划江而治有两个自然地理上的不可克服的困局:
其一,长江太长,根本不像是山谷那样只有一个出口,若守长江那对兵源的需求量太大,且只要有一处被攻破其他地方也就像是被撕开缝的丝巾一样跟着裂开。
江夏之战
其二,被四川拖累,从四川绕道,顺流而下,就能直接攻取南京,晋灭吴即使如此,而以险峻著名的四川盆地绝对是南方政权最大的一个坑,从北容易进,从南容易出(精神上的北方地区)。
除了这两条外还是有很多的漏洞,但若有了淮河便也就有人与北方政权平分秋色的势头。
淝水之战
秦岭淮河一线构成了天然的地理防线,把辽阔的中华大地切割成若干区域。这条防线看起来虽然看似比长江防线还长,但适于大军行动、补充粮草的路线其实就那么几条。只要把重要的关口守住,就能起到函谷关的作用。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淝水之战。
在铁路没有出现之前,可用于南北通道其实只有两条。一条就是著名的襄阳线。秦岭——淮河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防线,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南阳盆地。它是连接中原和江汉平原通道,曹操与蒙古都是走的这条道。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另外还有一个突破口——大别山,解放战争的关键之战就是在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不出两年就完成了对大陆的解放。
将一国的希望寄托在两条漏洞百出的防线上,就是南方最大的病因。
(二)文化
明清时期有句言:天才才子,半数出江南。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汇聚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
朱元璋
此次会试,共录取了51人,而这51人全部来自南方。巧合的是,这次负责主持会试的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也都是南方人。因此北方考生全部写联名血书,状告刘三吾、白信蹈等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考生。后来事情越闹越大,逐渐演变成了地域之争。
最后事情闹到了朝堂之上,朱元璋对此事也感到很愤怒。他立即下令锦衣卫重新复审试卷,并审查考官在这次会试中有没有存在不当行为。
然而经过几天的复审后,结果让朱元璋大吃一惊。这次会试录取的51名南方举人全部凭的是真才实学,考试成绩没有问题,也没发现考官存在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
杯酒释兵权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南方一直延续的南宋的那一套重文轻武的概率,家家户户都是十年寒窗,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将才。
而北方则不同,粗狂的生活方式必然成就粗犷的尚武风气。
(三)内部
南方人虽然打仗不行,但名人志士众多远超北方,特别是爱国人士,每逢外敌入侵南方人是抵抗最激烈的。
项羽
换句话说,南方人没志气日日饮酒作乐、死在美人乡,而有志气个个都是曹操项羽,心存吞吐宇宙之气,对事存私心,对人处处提防,只有在死到临头的时候才会舍得团结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项羽以及上文所提到桓温、刘裕、诸葛亮,后世还有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朱元璋等等常出没于各种史料中的权臣帝王十有八九均是南方人。
可想而知,南方每隔十里就有一个是逸群之才,再隔百里又是个帝王之才,但仅凭今天安徽及江苏这点地方又怎么容得下一群虎狼,逐渐就演变成了大敌当前自己还在内斗。后世的徽商、苏商能够名震天下便得利于此。
东吴、东晋、南明就是绝佳的例子,敌人都兵临城下了,自己却还在和手足兄弟自相残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时,曹操人刚到长江边上,大都督周瑜就和首辅张昭开始互掐。
东晋桓温刚刚出兵北伐,朝廷里就有人下阴招暗算,气的桓温立马班师将黑手血溅在皇帝面前。
最奇葩的南明在面对清军入侵时,不顾三七二十一先倾巢而出进攻自己的盟友。
南明
今天的江苏又是一个内斗大省,仅占中国2%土地,却分成了苏北苏中苏南三块,互相歧视。苏州明目张胆的称徐州为侉子,南京又喊苏州为打杂伙计,被夹在中间的上海又喜欢叫南京人土包子。
总而言之,南方若不是被逼急了(明初)还真没有一丝丝打赢北方的可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