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可见此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晋国
通过以前书本上的学习和平时积累的历史知识,我们大概了解造成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晋国公室逐渐衰微,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其中赵魏韩三家最终做大,并成功肢解晋国,分别自立为诸侯。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他们三家分晋,而且他们之间不继续较量,决出个老大来代晋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不能忽略一个人物和一场战斗,对以后所发生事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
这场战斗就是晋阳之战,而那个人物就是发起这场战斗的智瑶。这场战斗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逐渐做大,一直轮流担任晋国中军将军,把持军政大权,而且他们六家为了争权夺利,一直互相倾轧、相互讨伐。到了晋定公的时候呢,范氏和中行氏的势力被彻底消灭,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而且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的领土基本被智氏独吞。此时的智氏族领智瑶担任晋国中将军,掌握晋国军政大权,智瑶本人更是被称为“五长之人”,分别是仪态不凡、箭术高超、技艺出众、巧文善辩、坚毅果决。所以大家现在会发现问题了吧,此时的晋国四大卿族之间的的实力对比呈现智氏一家独大,其他三小基本相当的局面,但凡势力出现不均衡,那么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自然启动。
智瑶的策略是以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恢复晋国中原霸主地位为由,提出四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并且自己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做出表率。其他三家呢,肯定是不乐意的,因为这就像智氏有一百块钱,而其他三家都只有五十块钱,但是智氏要求各拿出十块来给公家,这就会导致其他三家被明显削弱而智氏对他们的实力对比会更占优势。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但是三家心不齐,魏和韩两家畏于政治压力与智氏的强势首先献出一个万户邑给公家,到了赵家的时候,赵襄子不干了,说土地是老祖宗留下的基业,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智瑶一看乐了,就等你小子不乐意呢,于是就率领另两家组成三国联军去攻打赵家,最终的战斗就爆发在赵家的都城晋阳,这就是晋阳之战。
晋阳城
从以上的叙述,大家发没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智瑶的策略其他三家都知道,可为什么魏韩两家乖乖交地,而赵家明知道不交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就是不听智伯指令呢?这就要从晋国政局演化及智赵两家的恩怨说起。
自晋国施行六卿制,轮流掌握军政大权开始,六大氏族之间因为争权夺利及宗亲传统逐渐形成或明或暗的各自小集团。韩赵联合有着上百年的优良传统,吴秀波主演的《赵氏孤儿》大家都看过,韩厥对赵家的存续可是立有大功。范氏与中行氏也早已结为同党,最弱的智氏——荀跞因与中行吴同宗(中行桓子荀林父与智庄子荀首为亲兄弟)而依附于中行氏崛起。韩、赵同盟与范、荀连枝都有着很明确的历史记载。六卿当中的魏氏家族在魏绛、魏舒的领导下逐渐崛起,立场不明确。从不多的史料中窥测:似乎魏舒更愿意接近韩起、赵鞅。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维持晋国政局平衡的大致是两股卿大夫集团。
晋中军将军
造成两大集团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发生在公元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族领赵鞅(赵简子)杀死不听命令的族人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则协助赵稷反抗赵氏。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此时智伯的父亲智跞奉晋公之命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救赵,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而后智跞静坐朝堂,而赵鞅彻底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范氏和中行氏彻底退出晋国军政舞台。因为智氏救赵氏于倒悬,挽救了赵鞅,荀跞为加强智氏,想要立亲信士皋夷领范氏、以宠臣梁婴父代中行氏,遭到赵鞅阻止。荀跞深恨赵鞅,用计杀了赵氏的家族宰相董安于。
至此,智赵两家可谓是公开结怨,但是意气的表象之下归根结底是复杂的权利斗争。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是晋定公的腹黑。赵氏内乱并发展成赵氏与赵氏叛军和范氏、中行氏联盟的对抗,赵氏不支。而此时晋公令智跞为统帅联合韩魏两家救赵,智跞不去是违抗军令,而且韩魏两家必然回去救赵,从而激发两大集团的激烈对抗,达到同时削弱两大卿大夫集团的目的。而智跞去并为统帅,一定会控制局势,不能让范氏和中行氏彻底失势,维持两大集团均衡,又通过战争达到消耗,还是能同时削弱两大卿大夫集团的实力。所以智跞为掌握主动权,选择领命行事,还顺势下了一手更大的棋。赵鞅在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后并没有收手,而是对两家采取了斩尽杀绝的策略,这样一来可以顺势扩大自己的实力,使政局向着有力自己的方向发展。智跞采取了不配合不阻止的策略,静观事件发展,就着赵氏的手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利用自己中军将军的政治身份和此次事件的总指挥身份,立亲信代范氏和中行氏,将被灭的两家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保持两大集团的实力平衡,但自己变成超级大国,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赵鞅当然会阻止此局面的形成,所以智跞出手教训赵氏,并成功并入范氏和中行氏封土,使晋国政局由六卿变为四卿,而且是一强三弱的局面。
四卿局势图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智跞的孙子智瑶。在祖父打下的基础上,他坚定不移的继续施行削弱另三家,并努力寻找机会以灭三家代晋而自立。并且至此成功使赵氏产生政治不正确事件,名正言顺联合韩魏来兴师讨伐。整个晋阳之战持续了大概不到两年,因为赵氏的拼死抵抗和韩魏两家的出工不出力,智氏始终未能攻破晋阳灭掉赵氏。战斗到最后,正好是夏季,雨水丰沛,于是智氏采取在晋阳所处河流上游筑坝并掘开,水淹晋城的战法。此法大获成功,城中积水过深只差三版就可淹没城墙,城内更是宰马为食,破城灭赵是指日可待啊。胜局在望,智瑶带着韩魏两家巡视战场,欣赏胜利成果。可能是得意忘了行,也可能是无心感慨,借景生情,说了一句“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可以灭亡人民和国家啊”。韩魏两家听了这话,互相看了看,心里那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啊,咱两家都城都是建在河边,以前也心里明白,赵氏灭亡咱哥俩也危险,他智瑶又发明了这个大招,那不是毫无抵抗能力了。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赵氏是真急了,派特使赶紧联合韩魏两家,还讲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再想一想智瑶说的话,一口鲜血差点没吐出来,不考虑了,于是毅然决然和赵氏组成联盟,掘开河堤使大水转向反灌智瑶军营,智氏大败并被灭族。
可怜的智瑶,上一秒还在憧憬胜利的喜悦,下一秒就被族灭,而且脑袋还被做成了酒壶。从他对韩赵魏三家使用的政治手段和战场指挥能力来看,就算没取得最终的胜利,怎么说也都不至于沦丧至此啊,原因就是嘴贱。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五长”,“仪态不凡、箭术高超、技艺出众、巧文善辩、坚毅果决”,乍一看全是优点,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优秀品质。可是,他作为智氏家主,联军领袖,这个善辩就是致命的弱点。作为领袖,你干嘛逞口舌之快,普通老百姓都言多必失,你这么个大人物说的话可都是政事啊,一会讥讽同盟,一会暴露心机,要不然怎么会坚定韩魏反叛的决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