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就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产生摩擦实属正常,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甚至还诞生了专门描述两国领土争议的词——飞地。飞地属于人文地理概念里一种特殊存在,指的是本属于某一行政区的土地,却因不与该行政区相连而未能有效行使管辖权。
具体来说,假设一块飞地归某一行政主体所有,该行政主体若想到达该地,抑或对该地进行经济建设,必须穿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区域才能抵达。因而,若该行政主体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存在较大利益冲突,那么将无法对所属飞地进行有效控制。
就目前而言,提及全球最离奇的飞地,根本无法绕开印度和孟加拉两国。要知道,两国在对方国内的飞地就达到了198块,境内6万居民一直靠假证过活,但深受限制,特别是工作求职等方面,此种状态一直保持了70年。
究竟是何等原因造成如此荒唐的后果呢?这还要从三百年前说起。当年,统治该地的比哈尔和兰格普尔两大王公每次一见面,必定都会下棋, 这就跟我国的以茶会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的是,我们是辅之以谈天说地,而两大土邦则是喜欢将自己的土地作为棋局输赢的筹码,就此,造成了双方各自拥有对方的数百块飞地。
1713年,比哈尔以此为借口同当时的莫卧儿帝国大打出手,不过莫卧儿帝国虽然衰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反观比哈尔,虽为邦国,但实力雄厚,因而双方几乎打了个平手,飞地的问题自然也没有解决。
英国占领印度后,并没有注意这些飞地,但随着日渐增多的逃犯纷纷潜逃至此,终于开始了针对该区域的勘探活动,但不想引火烧身的英国决心置之度外,将此事留待后世解决。1947年印巴分治后,比哈尔邦加入印度,而兰格普邦则加入巴基斯坦。两国刚刚独立,关系尚且不错,于是双方开始着手解决飞地问题,但因种种变故,难以达成一致,遂再次搁置。
后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一度降至冰点,双方不可能直接对话,虽然印度在孟加拉独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后因双方利益不一致,飞地的问题并未解决,一直遗留至今。
然而,最受苦的莫过于生活在198块飞地上的人民,土地本来就贫瘠,难以种植,因此人们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只能越来越贫困。更悲惨的是,处于三不管的人们基本上无法进行身份识别,只能靠假证才能维持基本所需,但诸如上学、求职、处境等事基本上连假证都用不了,导致当地受教育成为奢望,工作简直就是可望不可及的梦。
最可气的是,三个国家不仅不进行管理,甚至都不愿拨款修建当地的基础设施,在这里,看不到平坦宽敞的柏油马路,有的只是泥泞遍布的土路,甚至连像样的木板桥都没有,全部都是用竹竿做的独木桥,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水电网络基本上是没有的。
所幸的是,2015年,印度和孟加拉迫于国际压力双方终于签订《陆地边界协议》,将这座无形的柏林墙撤出,规定飞地上的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国籍进行定居,但这只限定于没有争议的162块飞地,剩下36块并不包含在内。
而归还这162块没有任何争议的飞地就要了七十年,而那些争议巨大的36块土地,恐将遥遥无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