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4月6日,在贝加尔湖东畔的城镇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召开了“外贝加尔地区劳动者代表会议”。根据会议决议,于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与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即自外贝加尔起,直到滨海州、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的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建立实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远东共和国”。【1】
注1:远东共和国在建立之初实际只控制着三个县的领土,而到了1920年11月,则已经控制了除日本干涉军占领区域以外的全部领土。
5月,苏俄政府宣布承认远东共和国独立。
作为苏俄同日本之间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是在相当危急的形势中建立的。就在这个缓冲国建立4天前(4月2日),日本干涉军乘着美国干涉军撤走的机会,占领了之前被美军占据的远东地区滨海州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4月4日,日军借口苏俄游击队同日军进行对抗,出兵开始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区向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各滨海州城镇推进。
不过,当远东共和国正式成立后,“浦盐派遣军”【2】的司令官大井成元陆军大将也不得不于5月11日发表声明,称:只要东西伯利亚地区确立了“稳定的自治”,并对朝鲜、“满洲”不构成危险,日方即可以撤军。
注2:浦盐派遣军是旧日本陆军为了出兵干涉苏俄,而于1918年8月1日编成的部队,后于1922年11月6日解散。当时日本称呼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浦盐斯德(或浦潮斯德),简称为浦盐(或浦潮)。
而在日本国内,《东洋经济新报》《大阪朝日新闻》等报章从一开始就反对出兵干涉苏俄。到了1920年1月,在野党“宪政会”也开始对“耗费巨额军费继续驻军”一事进行批判。此外,日本各进步团体在干涉军撤兵一事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5月2日,日本国内15个进步团体约10000人在东京上野公园举行了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集会。集会中,启明会【3】提出了要求日本干涉军立即撤兵的紧急动议,获得了满场一致的通过。
注3:启明会(1919年-1928年),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师工会。
照此种种发展下去,日本干涉军撤兵似乎是势在必行了。然而就在5月底,“尼港事件”【4】的突然发生使得形势发生了逆转。日本陆军乘着该事件刺激国内舆情之机,大肆展开了一轮反苏宣传。
注4:“尼港”即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1920年2月,占据尼港的日军被(由雅科夫·伊万诺维奇·特里亚皮岑率领的)游击队包围,不得不签署了投降协定。3月,日军撕毁协定发动突袭,结果失败。5月,在日军援兵即将到来前,游击队杀死全部日本俘虏及俄国反革命分子后撤退。此事件中,尼港内的日军、日本外交官,及日本侨民几乎全部被杀(约计被杀731人)。酿成了严重的外交纠纷。
但是即便不撤军,日本干涉军的战线也已经到了必须要加以收缩的地步了。6月1日,原敬内阁召开了内阁会议,决定:在“以赤塔地区作为中立地带”的条件下,从外贝加尔方面撤军;一旦尼港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则再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撤军。不过日方也未光顾着撤军——在随后的6月28日,原敬内阁又决定出兵占领萨哈林岛北部,以作为日后解决尼港事件的“保证”。
谁知日本“以尼港事件为借口,出兵占领萨哈林岛北部”的这一行径,却踩到了美国的尾巴。7月16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不承认除俄国以外的国家占领该地。
列强武装干涉苏俄以来,日本已经不是第一次踩到美国的尾巴了——
当初两国约定共同出兵,各自不超过7000人,结果日本干涉军来了73000人。1918年10月,日本又全然不顾自己所宣称的出兵目的,同时亦不顾美国政府的强烈抗议,而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大肆倾销商品。待到列强干涉军纷纷撤军之时,又唯独日军赖着不走,这使得美国对日本的猜忌进一步加深。
美国作为最后一个同苏联(苏俄)建立外交关系的列强国家【5】,本身当然是极端仇视苏维埃政权的。因此,美国长期试图利用日本来削弱苏方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日本对于(包括苏俄远东地区在内的)东亚诸地区,明显都具有着程度不一的排他性野心,这自然又激起了美日之间很大的矛盾。
注5:美、苏建交要迟至1933年11月16日。
于是在二战前的日苏关系史上,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常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