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号称“表里山河”,其境内有大山大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西,又称河东。所谓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与山东相对;所谓河东,就是黄河以东,与河西相对。
《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描述山西: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泊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棰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山西,西有黄河和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南有王屋山、中条山,北有恒山、五台山。
如此地势,使山西具有俯瞰关中、河南与河北三面的高峻地势;如此形势,进可以三面出击,退可以屏险而守。
自古一统天下,除了朱元璋外,均是从北方统一南方。因此,一个政权能否一统天下,取决于能否一统北方,而能否一统北方,其关键在于能否占领山西。
当北方四分五裂之时,最终能够争雄北方的势力大半起于关中和河北。统一天下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关中模式和河北模式两种,关中有八百里秦川,东出函谷关可以争霸中原;河北有广袤的河北平原,南下可以逐鹿中原。可是,关中和河北能否最终胜出,则取决于对山西的控制。
山西,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同时又面向中原。对于关中和河北而言,控制山西,攻足以舒展其侧翼,席卷中原;守则足以保障其侧翼的安全。
1、秦朝和西汉均以关中为根据地一统天下。
秦昭襄王时,杀神白起夺魏之安邑、韩之上党、赵之太原,从而尽占山西之地,俯瞰山东六国之局已成。
刘邦还定三秦后,韩信率军渡黄河入山西,灭魏、平代,然后东下太行,破赵、降燕、下齐,几乎就是王翦、王贲灭六国的老路,其关键都是山西。
2、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后赵居河北,前赵居关中。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一统北方,其关键就在于对山西重镇蒲坂的争夺。
前秦居关中,前燕居河北。
石勒死后,后赵的统一瓦解,前秦与前燕北方对峙。
公元370年,王猛率军伐前燕,王猛从山西长驱直入,一战而克壶关,再战而破晋阳,尽夺前燕在太行山以西的军事据点,后又在潞川击破前燕太傅慕容评所率燕军主力,乘势进围燕都邺城,燕主出逃被擒,前燕灭亡。
前秦一统北方。
北魏以山西之地一统北方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姚苌在关中的后秦和慕容垂在河北的后燕对峙北方。
只是这一次一统北方的是崛起代北的北魏。
北魏以山西为根本,纵横四出,东平后燕和后燕分裂而成的北燕,西灭赫连夏和北凉,北创柔然,南夺刘宋河南之地,扫平群雄,于公元439年一统北方。
西魏(北周)居关中,东魏(北齐)居河北
北魏一统北方一百年后,由于六镇起义和河阴之变而分裂,高欢占据河北,宇文泰占据关中,再次形成对峙之局。
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伐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晋阳,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
事实证明,宇文邕的决策是正确的,当山西平定后,北齐首都邺城便可一鼓而下。
由此可见,关中与河北的对峙,其成败的关键都是对山西的争夺,而并非中原,当山西平定,中原可席卷而下。
同时,当关中政权与河北政权在山西对峙之时,以关中图河北易,而以河北图关中则较难,这是由于从关中占据山西后穿越太行山的通道更多,即“太行八径”。而从河北入关中,西有吕梁山、黄河两重天险,南有崤函之险,极难攻入。
3、唐和五代时期
唐朝从晋阳起兵,从一开始便占据了山西和关中之地,而李世民虎牢关一战灭河北窦建德和河南王世充,天下一统之势已成。
唐亡之后,朱温据中原,李克用据山西,最终胜出的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此后,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均以山西之地一统北方,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即使后来郭威的后周,赵匡胤的宋朝其实都出于李克用的晋系势力,其皇位其实只是在晋系势力内部传承而已,而终结者是赵匡胤,他最终结束了“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