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历史课上,在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听到“某某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说明其战略位置相比其他地方更为重要。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沟通西域与河西走廊的必争之地
但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每逢一地或者某个稍有历史的城市,似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必争的地方未免也太多了一些!他们为什么在军事上,尤其是古代军事上是必争的?绕过去不行吗?
既然是必争之地,可以绕过去就不叫必争之地了。
这种战略要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关隘,另一类是重要城镇。关隘即“险要的关口”,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重要城镇在行军上是可以绕过去的,但如此重要的城镇不去攻取,而是绕过去,便使得整个军事行动失去了意义。
万里长城的起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陕西的函谷关、潼关、大散关;山西的雁门关、平型关;北京的居庸关;河北的山海关;甘肃的嘉峪关、玉门关;四川的剑门关;河南的虎牢关等等都是历史上的著名关隘。
链接汉中与巴蜀的剑门关,把守“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每一处关隘都占尽了地利,据险而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以函谷关为例。战国时期,秦孝公在从魏国取得崤函之地后,便在黄河之南,崤山之北修建了函谷关,以函谷关为基础,进可夺天下退可守关中。
公元前311年,七国形势图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率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兵败函谷关;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战国四君就有信陵、春申、平原三君参与)攻函谷关,未克撤军;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率楚、赵、魏、韩、卫五国联盟攻秦,兵败函谷关。
足见函谷关之易守难攻。
函谷关复原图
贾谊在《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在古代,土地的开发程度远不及现在,在无人聚居的地方植被密布,再加上山高谷阻,黄河汹涌,这便构成了函谷关的天险。即使真有敌方将领想要绕过去,军人或许可以披荆斩棘翻山越岭,但粮草辎重车马军械也带不过去,在没有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非常容易被以逸待劳的守军一击即溃。
据险而守的关隘无法绕过,城镇同样也是如此。
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说我军因为缺乏重武器攻坚能力不足,李云龙凑上一万多人的军队才敢打一个千人的平安县城。在那时攻城尚且困难重重,那为何在冷兵器的古代依然要死磕护城河加高大城墙的城镇呢?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
但凡是正儿八经的政权,其目的不管是要入住中原还是割据一方,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统治地区和人口。控制了一座城池,除了城内的居住的百姓和囤积的粮草,还控制了以城池为中心周围一大片的地区。因此,占领一座城池的利益是非常明显的。
清朝巩昌城模型
不过,在冷兵器时代,一座城防完备的城池对于进攻方来说是非常有压力的。一场围城战,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往往是将城池围成铁桶,消耗城内的粮食,迫使守军投降,或是活活饿死。
《新三国》中的攻城场景
宋蒙襄阳之战,蒙古军围攻襄阳城六年,最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宋朝守将吕文焕孤立无援率军投降。而远在四川的钓鱼城,蒙古可汗蒙哥却在攻城中,被飞石击中,命丧黄泉。
汉江边的襄阳古城和他宽阔的护城河
攻下城池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可攻城又非常困难,不攻不行吗?
如果遇到难打的城池不去攻取,而是绕过去,就等于将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给了对方,使自己处于孤军深入的局面。
在古代行军打仗极其讲究阵形的情况下,一旦守城敌军趁虚不备,突然袭击正在行军的部队,往往会使其方阵大乱,形如危卵。
曹操袭击袁绍粮仓,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成就以少胜多的经典
即便不去袭击军队,也可以袭击后勤补给线。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一旦当兵的没了粮食,会严重影响士气,军队溃散甚至哗变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事无绝对。如明成祖朱棣,久攻济南不下,便绕过济南,长驱直入,直取南京。朱棣可以放弃济南,也是得益于当时各地藩王及守将大多不愿陷入皇家内斗的特殊历史条件。
靖难之役示意图
此外,必争之地也是相对的。秦对于六国,函谷关是必争之地;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幽云是必争之地;南北割据时期,江淮的庐州和荆楚的襄阳是必争之地;还有西北的嘉峪关,东北的锦州、山海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那些位于冲突边界的城池和关隘成了双方争夺的重点。
失去烟云十六州,北宋便失去了御辽的所有要地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王朝兴替,四方征伐,也就留下了无数的必争之地,使我们后人可以通过一个个地名,去探寻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