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字号+ 作者:闲情偶记 来源:网络 2019-01-22 11:05 评论数:( ) 我要评论

“枞阳门”是旧时安庆城的东城门,位于今安庆市迎江区。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载:“原旧城门者五,今仍之:曰枞阳,居其东;曰康济,居其东南,俗呼小南门;曰盛......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枞阳门”史料图片

“枞阳门”是旧时安庆城的东城门,位于今安庆市迎江区。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载:“原旧城门者五,今仍之:曰枞阳,居其东;曰康济,居其东南,俗呼小南门;曰盛唐,居其南,俗呼大南门;曰正观,居其南之偏,俗呼八卦门;曰集贤,居其北。”安庆城曾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下辖区域地名命名的城门,独有“枞阳门”一座,足见枞阳对安庆的特殊意义。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鄂君启节

一、枞阳与安庆城

宋末至清末,安庆城是作为安庆府的府城而存在的。清初至民国,安庆城又作为安徽省的省城而存在。安庆曾辖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等八县,其中:1949年2月,划桐城东、南二乡全部,桐城西、北二乡局部,以及庐江、无为二县少量地区置桐庐县(1955年7月1日,正式恢复汉邑旧名枞阳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元月,析潜山、太湖、霍山、舒城四县边境地区,新设岳西县;元至治三年(1323),析怀宁西部清朝、玉照二乡分置潜山县。元、明、清时期,安庆实辖桐城、怀宁、望江、宿松、太湖、潜山等六县,故有“六皖安庆”之称。

安庆成为皖江地区的中心城镇,出现于南宋时期。而枞阳作为皖江地区的中心城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二者相差了1500余年。

枞阳县始置于公元前106年,是为地方志定论,国史则记载不详。《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前106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前汉书》卷六:“五年(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置县的详情,《史记》与《前汉书》均没有相应的记载。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散佚较早,此篇实为后人据《封禅书》补写。而班固《前汉书》晚出,汉武帝巡视枞阳的细节也就无从谈起。

更早的枞阳历史细节,来自于文物考古发现。1957年,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了青铜铸造的“鄂君启节”。“节”是古时帝王或政府颁发的水陆交通凭证,地方关防对商队凭节放行。“鄂君启节”舟节,明确载明了鄂君启商船所至的十一处城邑,其中最东之地即为“枞阳(松阳)”,时为楚怀王六年(前323年)。

作为楚国东部的重要城邑,“松阳”即今枞阳县的城关。据旧志所载,这座“枞阳古城”,是一座南北展开的倚山滨江城邑,今天已经难觅遗存,但可以肯定其真实存在。

枞阳城或枞阳县存续了千年,安庆城尚无踪影,“安庆”之名亦未出现。安庆城别称“宜城”,相传东晋堪舆家郭璞曾登临安庆盛唐山,留有“此地宜城”之语。宜即适宜,宜城即适宜建城,亦即当时没有城。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隋大业三年,始置同安郡,治所同安(唐改名桐城);宋政和五年,置德庆军,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南宋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安庆之名,取之于同安、德庆的尾字。

南宋庆元元年(1195),“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安庆府与怀宁县同治,治所在怀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明代开始,安庆府城又别称皖城,此皖城已不是潜山的梅城。

安庆府治迁出梅城,即始于南宋时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

黄干为一代大儒朱熹之婿,备战金人的工作较为复杂,举措之一就是府县不再同治,先行迁出怀宁县治。康熙《怀宁县志·建置沿革》:“怀宁嘉定间县移皖口,景定间始移附郭,与郡同治。” 康熙《怀宁县志·坛祠》载:“县城隍庙在山口镇,乙酉兵焚,生员徐舜、耆民陶之琦、汪宗泗重建。”民国《怀宁县志》载:“县城隍庙在山口镇,清嘉庆二十四年邑人另建于城内之杨家塘右。”“五月常祀,邑令仍亲诣山口旧庙焉。”皖口古城堡,为南宋末年怀宁县治遗址,县城隍庙在今菩提寺,明清怀宁县令仍到此拜谒。

皖口在今安庆城西部,怀宁县治未迁至后来的安庆城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地尚为桐城县疆域。县治迁至本县境外,意味着变成侨置县,出于政治顾忌,怀宁县治自然不能迁至桐城县境内。

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安庆府治最终也迁出了旧治。南宋端平二年(1235),安庆府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南宋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城区。

桐城县、怀宁县皆为安庆府的下辖县,故安庆府治可以顺理成章地由怀宁县境迁至桐城县境。景定元年,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府县治分离,怀宁“县始附郭”,也由皖口迁至新府城。新府城及周边地区,已由桐城县划入怀宁县。这一格局,一直保持至当代,并使枞阳镇孤悬县境一端。

由此可以看出,安庆城区南宋以前实为桐城县疆域,唐以前实为枞阳县疆域,枞阳的建城史远远长于安庆城。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枞阳门史料图片

二、枞阳门的变迁

安庆建城之始即为府城,此时的枞阳已不再是县名。枞阳自西汉时置县,南朝梁时置枞阳郡,其后屡经变更,唐时成为桐城县,枞阳只以府城东部重要的卫星镇而存在,但枞阳镇对安庆城的安危至关重要。

诗人钱澄之诗曰:“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城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宋元明清时期,枞阳镇的军事意义,即是拱卫安庆城。枞阳镇又是漕运重地,战争状态下,安庆城的物资补给很大程度上信赖枞阳,湘军克服省城安庆前,即首先攻下枞阳镇,陈玉成曾进攻枞阳,目的即试图打通这条重要的物资补给线。枞阳镇失守,安庆城的失陷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枞阳门与安庆城的城防守卫更为直接,明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叛乱,十万叛军自江西顺江而下。叛军本欲绕开安庆城直取留都南京,但战船驶至安庆城外江面时,安庆知府张文锦、都指挥杨锐、指挥崔文等,率军士登城鼓噪大骂,以炮击之。朱宸濠大怒,围攻安庆,战事以枞阳门最为激烈。安庆城守将向神明祈祷,“铳炮之发,无不中贼”,叛军无法攻克城池。“宁王之乱”平定后,杨锐于枞阳门内建“完城感应祠”,民间称之为“火神庙”,祀军中火神。今枞阳门附近的“火正街”,即源于此。

抗战时期,日军先后占领枞阳镇与安庆城。1938年6月11日,日军波田支队登陆下枞阳大王庙,遭杨森部134师顽强阻击。12日下午,日军占领安庆城。安庆城沦陷后,日军将枞阳门周边建筑拆除一空,只留下一座枞阳门。目前能见的枞阳门照片,多为日军占领安庆时期拍摄。

历史图片显示,安庆城墙高大、坚固,枞阳门为重檐歇山式顶城楼,门额上“枞阳门”三个大字清晰可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枞阳门连同城墙被拆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枞阳门附近,兴建了知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枞阳门商场”。除地名沿用至今外,安庆城东城门枞阳门已不复存在。

历史上的枞阳门,更多信息只能在文人撰述中领略一二。清代嘉庆年间望江县令师荔扉,诗作《枞阳门》曰:“枞阳门外水茫茫,枞阳门上云气苍。高牙大纛互出没,青山粉堞相低昂。由来此处据形胜,更有何人能慨慷。天地如裈我如虱,个中几度臧飞扬。”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中国十八省府》书影

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威廉·埃德加·盖洛,在其著《中国十八省府》中,记录了枞阳镇与枞阳门,从而使枞阳名闻海外。盖洛1903年首次来到中国,敏锐观察出中国的社会大变局即将发生,于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十八省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著成《中国十八省府》。

《中国十八省府》第二部分第三章为“安庆”,书中记述:安庆“东城门通常被称为‘枞阳门’,枞阳是九十里外一个镇子的名字……(枞阳门)箭楼的两侧各有一块约五英尺高的柔滑大理石板。当地人认为它们具有很高的药效,尤其对气喘病和消化不良十分灵验。他们从白色的大理石上刮下少许石粉,然后将其注入开水饮用。所以两块石头上都有很深的凹痕。”

文中的配图为枞阳门箭楼一侧的“良药石”,英文注释为“Famous Medicine Stone at the East Gate of Anking”,意为“安庆东门内著名的良药石”,这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中国地方民俗,也反映出当时安庆科学和医疗的不发达状态。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枞阳门”拓片

三、枞阳门与门额

安庆城枞阳门门额上的“枞阳门”三字,历来都被视为书法佳品,惜乎缺少款题,作者及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枞阳门”三字,曾传为曹操手迹。杨宾《大瓢偶笔》载:“安庆府东门曰‘枞阳门’,门有额大尺许,相传为曹孟德(曹操)书,而不得一见。乙未岁(顺治十二年,1655年)客皖公使院,因拓而观之,虽极劲健而无古雅之致。且自汉魏至今几二千年而毫无剥蚀,其非曹书也无疑。”

杨宾(1650—1720),字可师,山阴(今绍兴)人,是清初“才高识远”的学者。对“枞阳门”三字出自曹操手笔,杨宾给予了直接否认,但理由不是太充足。

“枞阳门”三字,又传作庾亮或王羲之的手迹。包世臣《艺舟双楫》:“枞阳门三个字,在安徽省城南门(应为东门),字径二尺许,雍容揖让,是山阴(王羲之)家法。唯门字右直稍挺腹,不敢径指为右军书耳。赵州城内,永兴(虞世南)所书攀龙麟附凤翼六个字,尺寸与枞阳门相当,比之则脚忙手乱,局促窘迫,不自赖矣。庾亮持节江西,右军(王羲之)为其从事,或庾自书,或使王书。时右军年少,书势或稍加作用,未可知也,然断非永师以下所能至矣。”

包世臣(1775一1855),字慎伯,安吴(今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晚习二王,遂成绝业”,并以“右军第一人”而自负。包世臣认为,就“枞阳门”三字书风而言,出自庾亮或王羲之手笔是可能的。庾亮、王羲之是东晋名士,如果包世臣的观点成立,意味着安庆城的历史将要改写。

安庆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频繁遭遇兵燹。太平军与湘军激战安庆时,枞阳门门额被毁。战后箭楼重修,“枞阳门”三字,又因此被视为出自吴坤修手笔。《谭延闿日记》载:“西元1929年,民国18年 3月9日,星期六,阴历1月28日,己巳年丙寅月癸丑日……吕满来谈,睡仍十一时。蒹民言枞阳门额毁于洪杨,此吴坤修重修时书。”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安庆谯楼上的吴坤修手迹

吴坤修(1816—1872),江西永修人,1863年任安徽布政使,1866年代理安徽巡抚,1868年三月丁忧回乡,1870年重回安徽布政使任上,直到去世。吴坤修在安徽省城安庆,做了大量战后重建工作,安庆谯楼“白日青天”四个字即为其题写。谭延闿是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其说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这一说法,与清初杨宾的亲眼所见,存有冲突。吴坤修墨迹甚多,“枞阳门”三字书风,与吴坤修手迹不太一致,其当年很可能只是修复了枞阳门门额。

民国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中,将“枞阳门”拓本的时间标注为“宋”,安庆市博物馆前馆长胡寄樵赞同这一观点,曾撰文曰:“‘枞阳门’三字得山阴家法,唯直划挺腹,唐人多不出现;其直划的运笔、收笔以及折勾处,未离苏、米樊篱;又‘阳’字的‘勿’部,转角圆润,不着痕迹;‘枞’字的‘木’旁,一横的起笔与撇、点,都写得自如轻快,盖一变唐人书风,故《安徽通志》早将此额定为宋人手笔。”

“枞阳门”三字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史料冲突甚多,难有定论。枞阳门对安庆已归于历史,只是这段历史浸润了太多的沧桑。

“枞阳门”,历史名城安庆的历史之痛

湘军克服安庆省城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枞阳门安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长江五虎之一的它,为何跌入了尘埃?

    长江五虎之一的它,为何跌入了尘埃?

    2019-08-05 16:0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