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虽然很大,但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经、纬线所构成的工整网格,便可以定位出世界每个地方的位置,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地理坐标”。可由于太长的缘故,只能将其标注于缩小的比例尺地图,而不能真实的刻画在地球表面,尤其是全长40008公里的“子午线”,40075公里的“赤道”,36900公里的“回归线”,16344公里的“极圈”这四条重要的线,便在其所经过的城市设置意义非凡的地理坐标纪念碑,以起到普及地理科学、美化都市环境、促进旅游发展等作用。
世界和时间的起点
格林威治(又译格林尼治)是大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东南8公里的泰晤士河南岸。1675年,国王查理二世决定把格林威治山顶上的瞭望台改建成天文台。1884年,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和标准时会议上,伦敦击败了巴黎,确定以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中星仪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则叫西经,各为180度,每15度划分为一个时区,相邻的区时差为一小时,世界和时间从此有了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林威治天文台逐渐容纳不下为数众多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且所处的城市环境不利于观测,于是政府决定在1948年将天文台迁往东南部的赫斯特蒙苏,而旧址则辟为博物馆,人们在此仍然能看到当年使用过的望远镜、天文时钟、天文地图、航海地图,还有那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合影留念的“大钟”,其针所指正是举世闻名的“格林威治时间”,且并未随着台址的变迁而改变,至今依旧是国际标准时间的代名词。
地球中心
阳光照射最充足的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以北22公里的加拉加利镇为其中之一,当地的印第安人把它称为“太阳之路”,而基多则称为“地球中心”,因而很早便在村中建了一座圆形的太阳观测台。1736年,法国和西班牙的地理考察工作者用科学仪器测定了赤道的方位。1744年,建成高达10米的赤道纪念碑,碑身的四面分别刻着E、S、W、N几个字母,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碑上书写着“这里是地球中心”;碑顶立着一石刻地球仪,其赤道线正好与地球赤道线重合。每年春分及秋分两天,太阳正对着纪念碑,自东方升起,至西方降落,地球昼夜长短相等。
随着科学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赤道纪念碑进行多次检测,结果略有误差,准确的赤道线从纪念碑向南2公里处经过。1982年,在新址建成“世界中央城市”,一座高达30米的新碑坐落在直径100米的圆盘中,碑身的东面写着:纬度-零度、经度-78度27分8秒;碑顶立一直径4.5米、重达4吨的铝质地球仪;碑中还有电梯通达瞭望台。虽然这里处于赤道地带,但是海拔高达2480米,因此非但不炎热,反而四季如春,世界各地的旅游和摄影爱好者无不对此处的壮丽雪峰和火山、拖着地球仪的10层旅游饭店及广达十几万平方米的纪念碑广场等景致流连忘返。
设置赤道标志的还有乌干达坎帕拉、肯尼亚基苏木、扎伊尔姆班达卡、印度尼西亚坤甸等地方。
太阳到此为止
回归线是指太阳直射点所能够到达最南和最北的线,通常以两条虚线分别环绕于地图南、北纬23度26分的位置示意,即“太阳到此为止,掉头回归赤道”。其中南回归线经过10个国家和地区,北回归线经过1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区)。
全世界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一一北回归线纪念碑于1909年建于台湾嘉义县水上乡下寮村鸽溪寮,然而不幸的是该碑在1964年毁于地震,此后数次修建,如今已是第六代标志,包括规划完善的北回归线太阳馆园区及天文广场等,极具科普、参观、纪念价值。
我国的台湾省花莲县瑞穗乡及丰滨乡、云南省西畴县、墨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桂平市、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汕头市、封开县等地也以纪念塔、碑、公园等形式设置了北回归线标志。
唯一的南回归线纪念碑位于南半球最大的城市一一巴西最富裕和繁华的圣保罗。
极昼与极夜
极圈是指环绕于南、北纬66度34分的两个圈,在极圈内会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极昼及整日不见太阳的极夜现象,且越靠近极点,极昼及极夜持续的时间越长,直至达到半年白天与半年黑夜的极期。
北极圈经过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瑞典木里耶克市的路旁立着一块“北极圈”木牌,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取得瑞典当局颁发的一份《北极圈游览证明书》;芬兰罗瓦涅米市也在北极圈附近的公路边立着一块“北极圈”木牌,旁边还建有一所小邮局,便于让游人到此发出盖上北极圈邮戳的明信片作为纪念。
1424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南极点,其厚度达到2000多米,海拔2800米,年均气温为零下48度左右,美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此建立“南地理极科学考察站”,并建了南极点纪念碑,顶立一颗金属球,方便了到此探险的人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